再谈人性善恶
看到邓小早关于荀子人性本恶的文章后,良华老师拿出他以前写的一篇关于人性善恶的文章。整理后分享出来,希望大家喜欢。
01
—
人性善恶之争
何为人性?人性本善或是本恶,几千年来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。
信仰上帝的人认为,始祖亚当与夏娃因为受蛇诱惑偷吃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,这是人的原罪。因此人性是恶的,人来世间是为了赎罪。唯有信仰上帝、积极行善方能赎罪,死后灵魂将升入天堂,与神同在;否则灵魂将堕入地狱,受尽煎熬。
中华文化儒释道三家,对人性的认识各有异同。
(基督教认为人都有从亚当夏娃那里继承来的原罪,可理解为人性本恶)
02
—
佛道的观点
佛家认为众生皆苦,世人因心之无明,把现象界当成了真实的世界,把虚妄的我当成了本真的自己,因此在生死轮回中受苦。缘起性空,诸相皆妄,认识到万物与我皆为虚妄不实的相,本性是蕴含一切、却似空无一物的“空”性,方能从轮回中解脱,进入不生不灭的清净涅槃。相由心生、境由心造,世界是“空”在心中的现象(“色”),人的本性(自性)是清静菩提心,无有善恶,在人世显现为慈悲。
道家主张唯道是从,人的本性与禀赋是道赋予的,谓之“德”,即从道所得,“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”。庄子重内而轻外,主张保全人的本性与禀赋(“德充”),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(“心斋”),如同佛家的“明心见性”,如此即能与道同遨游。
后来的道教主张炼丹练功,重视形体,离道远矣!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”道家似无仁爱之心。其实不然,以上只是说明道的大公无私。“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”“天之道,利而不害。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”“我有三宝,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”
老子以母亲喻道,以母为贵的思想是十分难能可贵的,其余的思想(儒、释、基督等)都是以男性为尊。可见道家认为人的本性无有善恶,但是主张善与慈爱,与佛家的慈悲异曲同工。其实佛与道相似性很高,道家的“无”与佛家的“空”是相通的。古代有高僧认为,道家“无为”就是佛家“涅槃”。
(佛道两家并没有直接论断人性的善恶)
03
—
儒家思想
而儒家,我们小时候都读过《三字经》:人之初,性本善,性相近,习相远。似乎主张人性是本善的,但也有分歧。
孔子只说过“性相近,习相远”。孟子主张人性向善,人心向善犹如水之向下,心有四端:恻隐之心,羞恶之心,辞让之心,是非之心,真诚可以引发内心向善的力量。发展到宋明理学、阳明心学,才说人性本善,但恐非孔孟本意。
而荀子主张人性本恶,以礼节之。荀子的两个学生韩非子与李斯干脆成了法家,主张以法治国。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实行的是“阳儒阴法”,儒家只是形式与手段,从未成为信仰与目的;把孔子抬得很高,但只是当神像供奉起来,为统治提供合法性标签。孔子泉下有知,肯定会悲叹:莫我知也夫!
孔子的理想是以仁为核心,以德治国,礼乐辅之,刑罚不得已而用之。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。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民有耻且格。”
(正统儒家认为人性本善,但荀子却认为人性本恶)
04
—
人与道
人乃道之精灵,心为“无”,身为“有”,身体乃心灵之寓所,因此人之性实乃心之性。万物因道而“成其是、尽其性、显其能”。万物因道而生成,因道而存在,因道而发展,因道而变化,因道而感通,因道而交流。
道有多大?与道相比,我们的宇宙只是一颗微不足道的尘埃而已。道具有无限的可能性、包容性与开创性。人乃道之精灵,亦复如此。
黑天鹅事件告诉我们,经验不可信,而科学只是经验的理性综合,因此亦非真理;
蝴蝶郊应告诉我们,世界充满联系,万物都不可或缺。道虽然无限,不断变化发展,但亦是一,是一个有机的、不可分割的整体。
我们宇宙只是一粒微尘,从奇点而来,无中生有而成。像庄子寓言里的蛮国与触国,只是在蜗牛的两个触角上斗来斗去;人类国家民族社会个人之间的利益纷争,何其可笑?同舟当共济,渡人即渡己;心有多大,舟亦如此。人性本恶或是本善?
当一个人不真诚时,自私自利,把自己从世界切割独立开来,心被物欲所遮蔽,那么他显现的是人的物性,自然是恶的;当一个人真诚时,大公无私,视家庭、社会、国家、世界、宇宙乃至于道是一个整体,心与道相感通,显现的是人的灵性,自然是善的。善有大小,心有多大,善亦如此。
(人心乃道之显化,超越了善恶的区分)
推荐阅读: